• 首页
  •   >   链接栏目
  •   >   国土整治
  •   >   正文
  • 链接栏目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_D40-2011)

    发布日期:2017-10-23    浏览次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17-10-23 ★★★

    《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以下简称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经验,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原规范中的一些技术指标已不满足需要。根据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 {关于下达2007年度公路程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交公路发(2007J378号)要求,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为主编单位,负责原规范的修订工作。

    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对全国己建和在建的公路水泥棍凝主路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技术调研,参考了国内外近十余年来水泥混凝士路面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料,充分吸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经验,广泛征求了业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修订后的规范分章和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厚度设计、接缝设计、混凝面层配筋设计、材料组成设计和加铺层结构设计等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了混凝土板极限断裂的验算标准和贫混凝士及碾压混凝土基层的疲劳断裂设计标准;考虑特种车辆和专用道路结构设计增加了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改进了接缝设计及填缝材料的选型;完善了连续配筋的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两个设计指标的计算公式;提高了呢凝土板错台量和接缝传荷能力的评级标准;完善了材料设计参数经验参考值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使用本规范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函告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德胜门外大街85号德胜国际中心305室,邮编: 100088),以便下次修订时研用。

    主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长安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刘伯莹姚祖康王秉纲谈至明唐伯明

    赵队家杨学良周五民张洪亮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

    2.2符号…………………………………………………………………………………

    3设计参数……………………………………………………………………………….. 5

    4结构组合设计……………………………………………………………………………

    4.1一般规定………·………………………………………………………………….. 8

    4.2路基……………………………………………..…………….............…………

    4.3垫层…………………………………………………………………………………

    4.4基层和底基层………......……………............................…………...... ..…

    4.5面层………......……………………………………………………………………11

    4.6路肩…·…………………………………………………………………………….. 12

    4.7路面排水……………………………………………………………………………12

    5接缝设计…………………………………………………………………………………

    5.1一般规定.........……………………………………………………………………14

    5.2纵向接缝……………………………………………………………………………14

    5.3横向接缝……………………………………………………………………………15

    5.4交叉口接缝布设…………….........…………………………………............... 17

    5.5端部处理……………………………………………………………………………17

    5.6填缝材料…………………………………·…………......……..............………20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21

    6.1普通混凝土面层配筋…......…………………................…..............………21

    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23

    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23

    7材料组成与参数要求…………………….......…..…...............…......……………25

    7.1一般规定…………………………………………………………………………25

    7.2垫层材料……………………………........…………........……….............…. 25

    7.3基层材料……………….......... ....…..............……………………......……. 25

    7.4面层材料........…·…………………………………………………………………26

    7.5材料设计参数………………………………………………………………………27

    8加铺层结构设计……………………………·…….......….......…………............... 2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 2011 )

    8.1一般规定……………………………………………………………………………29

    8.2路面损坏状况调查评定…... ....…........…..……….......... .......……......…29

    8. 3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调查评定.. .... .…. ........ ............. ............. 30

    8.4旧混凝土路面结构参数调查. .....…..... ..….......…...... ...…….... .. ........….. 30

    8.5加铺方案选择…·………………………………………………………………….. 31

    8.6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 32

    8.7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 .....…………..........…. .... .. 33

    8.8结合式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 33

    8.9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 .. .….......…. .... ...... ... 34

    附录交通荷载分析……………………………………………………………………35

    附录混凝土板应力分析及厚度计算……………...... ..…………. ... .....………. 38

    附录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 46

    附录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 48

    附录材料设计参数经验参考值……...... .... .. ...........….. .........................…51

    本规范用词说明………. .... ..…·…………………………………………………………

    附件《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条文说明…………. ....…55

    1总则... .. ..... ... .…......…………….........……………... .. ....……………………. 57

    2术语和符号…………....... .. ..... .. ... .....…........…... .. ...…………….........…59

    3设计参数………………………………………………………………………………60

    4结构组合设计…………………………………………………………………………64

    5接缝设计….. .... .…………………..... .. .....………·…... ..…........ ....... ...... ... 72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77

    7材料组成与参数要求……·………………………………………………………….. 79

    8加铺层结构设计……….. ....... ......... ............ ..... ....... ........... ....... ....... ..... 81

    附录交通荷载分析….................... ........ .. .... .. ..... .............. ............ ..... 89

    附录混凝土板应力分析及厚度计算……...... ....……….. ...………........….90

    附录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102

    附录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 .. ......……... .....……...... ...... .. 105

    附录材料设计参数经验参考值…………………………………………………108

    1总则

    1. 0.1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水平、使用品质和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 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新建和改建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 O. 3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材料、建设和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及环境保护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

    1. O. 4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设计、结构层厚度设计、材料组成设计、接缝构造设计、钢筋配置设计等内容。

    1. 0.5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要求,在设计基准期内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作用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 0.6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 1. 1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作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

    2. 1. 2普通混凝土路面jointed plain concrete ement

    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也称素混凝土路面。

    2. 1. 3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ement

    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 1. 4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 1. 5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 1. 6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

    面层由两层不同材料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 1. 7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

    面层由水泥昆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2.1.8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

    计算路面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度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段( a)

    2.1.9安全等级safety classes

    根据路面结构的重要性和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划分的设计等级。

    2. 1. 10可靠度reliability

    路面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要求设计结构物达到的可靠度称作目标可靠度

    2. 1. 11可靠指标reliability index

    度量路面结构可靠度的一种数量指标要求设计结构物具有的可靠度指标称作目标可靠指标。

    2. 1. 12可靠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

    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单一综合系数。

    2.2符号

    2.2.1作用及作用效应

    -轴载的作用次数;

    一一轴载;

    一一应力;

    一-应变;

    一一弯沉。

    2.2.2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

    一-温度应力系数;

    ev---变异系数;

    γr一-可靠度系数;

    一一配筋率;

    一一时间;

    一-温度

    2.2.3几何参数

    一-面积;

    一一宽度;

    一一直径;

    一-结构层厚度;

    一一长度;

    一一间距

    2.2.4材料性能

    一弯曲刚度;

    一一弹性模量;

    一一强度;

    r--相对刚度半径;

    一一线膨胀系数;

    一-泊松比。

    3设计参数

    3.0.1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及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目标可靠指标与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 0.1的规定。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很严重后果时,可提高-级安全等级。

    3.0.2各安全等级路面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可分为低、中和高三级,应按公路等级以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所能达到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通过调研确定变异水平等级和相应的变异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变异水平等级宜为低级,二级公路的变异水平等级应不大于中级。确有困难时可按表3.0.2规定的主要设计参数变异系数范围选择相应的变异系数。

    3.0.3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应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除粒料类基层外,其他各类基层与棍凝土面层应按分离式双层板模型进行结构分析。粒料类基层及各类底基层和垫层,应与路基一起视作多层弹性地基,以地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表征。

    3.0.4水泥混凝士路面结构设计应以面层板在设计基准期内,在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疲劳断裂作为设计标准;并以最重轴载和最大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极限断裂作为验算标准口其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可分别采用式(3. 4-1)和式(3.0.4-2)

    3.0.5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应以设计基准期内行车荷载不产生疲劳断裂作为设计标准。其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可采用式(3.0.5)。

    3.0.6按疲劳断裂设计标准进行结构分析时,以100kN单轴一双轮组荷载作为设计轴载,对极重交通荷载等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宜选用货车中占主要份额特重车型的轴载作为设计轴载各级轴载作用次数Ni可按式(3.0 6)换算为设计轴载的作用次数Ns。

    3.0.7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在设计基准期内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应按附录进行调查和分析,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分为级,分级范围见表3.0.7。

    3.0.8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荷载等级要求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3.0.8的规定。

    3.0.9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层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0.9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

    3.0.10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可按公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划按表3.0.10选用。

    4结构组合设计

    4.1 -般规定

    4. 1. 1应依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路基条件、当地温度和湿度状况以及使用性能要求,选择及组合与之相适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4. 1. 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使各个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及其组成材料性质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4. 1. 3应充分考虑各相邻结构层的相互作用、层间结合条件和要求,以及结构组合的协调与平衡。

    4. 1. 4应充分考虑地表水的渗入和冲刷作用。采取封堵和疏排措施,减少地表水渗入,防止渗入水积滞在路面结构肉。基层应选用抗冲刷能力强的材料。

    4.2路基

    4.2.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4.2.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轻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40MPa,中等或重交通荷载等级时得低于60MPa特重或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80MPa

    4.2.3路基填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1高液限教士及含有机质的细粒土不应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床填料或二级公路和二级以下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2高液限粉土、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站土不应用作高速公路和-级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3因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上述土作填料时应掺加水泥、粉煤灰或石灰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4. 2.4路床顶面综合回弹模量值不满足4.2.2条要求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作路床或上路床填料当路基工作区底面接近或低于地下水位时,可采取更换填料设置排水渗沟等措施。

    4.2.5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类、潮湿类和过湿类路基,当冰冻线深度达到路基的易冻胀土层时,在易冻胀土层上应设置防冻垫层或用不易冻胀土置换冰冻线深度范围内的易冻胀土

    4.2.6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墅,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4.2.7对路堤下的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治后,其工后沉降量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的是见定,并在路床顶部铺筑粒料层

    4.2.8填挖交界或新老路基结合路段,应采取防止差异沉降的技术措施。

    4.2. 9石质挖方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碎石、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材料,其度可根据路床顶面平整程度确定,最小厚度不小100mm。

    4. 3垫层

    4.3. 1遇有以下情况时,应在层或底基层下设置垫层:

    l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9)时,应设置防冻垫层,使路面结构厚度符合要求。

    2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墅,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

    4.3.2垫层应与路基同宽,厚度不得小于150mm

    4. 3.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碎石、砂砾等颗粒材料

    4.4层和底

    4.4. 1基层和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适当的刚度

    4.4.2基层和底基层的材料可依据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层组合要求和材料供应条件,分别参照表4.4.2-1和表4.4 2-2选用。

    4.4.3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的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承受中等或轻交通荷载时,可不设底基层。当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且上路床由细粒士组成时,应在基层下设置粒料类底基层。

    4.4.4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时,底基层宜选用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少7%的粒料类材料。

    4.4.5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上应铺设沥青混凝土夹层,层厚不宜小于40mm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基层上应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适宜的膜层材料等当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时,层厚不宜小于6mm。

    4.4.6多雨地区,路基由低透水性细粒土组成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极重或特重交通荷载的二级公路,宜设置由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排水基层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密级配粒料或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类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4.4.7各种基层和底基层的结构层适宜压实厚度,应按所选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和压实效果的要求而定基层或底基层的设计层厚超出相应材料的适宜压实厚度范围时,宜分层铺设和压实。

    4.4.8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5)的要求。基层设计厚度应依据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4.4.9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排除表面水设计渗入量的需要排水基层的设计厚度宜依据计算厚度按lOmm向上取整后再增20mm。

    4. 4.10硬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时基层的结构与厚度应与行车道相同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4.4.11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大于1. 5MPa时,应设置与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

    4.5面层

    4.5.1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表面应抗滑、耐磨、平整。

    4.5.2面层宜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水泥混凝土当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位于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路基段时,应采用接缝设置传力杆的钢筋混凝土面层。连续配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等其他面层类型可依据适用条件选用。

    4.5.3普通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可依据交通荷载等级、公路等级和变异水平等级,按式(3.0.4-1)和式(3. O. 4-2)确定种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加6mm磨耗层后,按lOmm向上取整。

    4.5.4钢纤维混凝土的钢纤维体积率宜为0.6% - 1. 0%,面层厚度宜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75 -0.65倍,按钢纤维掺量确定。特重或重交通荷载时,其最小厚度应为180mm;中等或轻交通荷载时,其最小厚度应为160mm。

    4.5.5复合式路面的沥青混凝土上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40mm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4-1)和式(3.0.4-2)的要求水泥混凝土下面层与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之间应设置教层。

    4.5.6路面表面必须采用拉毛、拉槽、压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构造,在交工验收时构造深度应满足表4.5.7的要求。

    4.5.7混凝土预制块可采用矩形块或异形块矩形块的长度宜为200 -250mm,宽度宜为100 -125mm,厚度宜为80 -150mm。预制块下砂垫层的厚度宜为30 -50mm。

    4.6路肩

    4.6.1路肩铺面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其结构层组合和材料选用应与行车道路面相协调,不应使渗入的路表水积滞在行车道路面结构内。

    4.6.2行车道混凝土面层宜宽出外侧车道边缘线0.6m。

    4.6.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承受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的公路,路肩铺面应采用与行车道路面相同的结构层组合和组成材料类型。其他等级公路,路肩铺面的基层和底基层应采用与行车道路面结构相同的材料类型和厚度。

    4.6.4路肩面层可选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类材料。路肩面层选用沥青类材料时,中等交通荷载以上等级公路,应采用热拌沥青海合料;低等级公路和轻交通荷载级公路,可采用沥青表面处治。路肩基层为粒料类材料时,其细料(小于0.075mm)含量不应超6%。

    4.6.5路肩混凝土面层与行车道面层应设置拉杆相连,者的横向缩缝应连通。行道面层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时,路肩混凝土面层的横向缩缝间距应为5m。

    4.7路面排水

    4.7.1行车道路面横坡坡度宜为1% -2%,路肩表面的横向坡度宜为2% -3%

    4.7.2行车道路面结构设置排水基层或垫层时,应在排水基层或垫层外侧边缘设置纵向集水沟和带孔集水管,并间隔50 -100m设置横向排水管。

    4.7.3排水基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当路肩采用沥青面层时,可设在路肩内侧边缘内;当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时,可设在路肩下或路肩外侧边缘内。排水垫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宜设在路床边缘。

    4.7.4带孔集水管的管径宜采用100 -150mm。集水沟的宽度宜采用300mm集水沟的深度应能保证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的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施机械压裂沟内回填料宜采用与排水基层或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不含细料的碎石或砾石粒料。横向排水管应不带孔,其管径与集水管相同。

    4.7. 5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且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管的坡度不宜小于5%

    4.7.6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端头宜用镀钵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下方应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垫板或进行坡面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标明出水口位置。

    5接缝设计

    5.1一般规定

    5. 1. 1普通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布局宜采用矩形分块,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5. 1. 2纵向接缝的问距(即板宽)宜在3.0-4.5m范围内选用。

    5. 1. 3横向接缝的间距(即板长)应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

    l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宜为-6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5,平面积不宜大于25m

    2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宜为-10m

    3钢筋混凝土面层宜为-15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平面面积不宜大45m20

    5.2纵向接缝

    5.2.1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总宽度、行车道及硬路肩宽度以及施工铺筑宽度而定:

    1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应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宜为30 -40mm,宽度宜为- 8mm,槽内应灌塞填缝料其构造如图5.2.1a)所示。

    2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应采用设拉杆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113;采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2/5。其构造如图5.2.1b)所示

    3碾压混凝士面层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缩缝构造如图5.2.1b)所示;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摊铺宽度小于7.5m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行车道路面与混凝土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必须设置拉杆。

    5.2.2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接缝设计缝的问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应以纵向施工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

    5. 2.3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表5.2.3选用。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根据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5.2.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缝拉杆可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代替

    5.3横向接缝

    5.3.1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1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应与胀缝相同,如图5.3.4所示。

    5.3.2横向缩缝可等问距或变间距布置,应采用假缝形式。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公路的横向缩缝,中和轻交通荷载公路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条横向缩缝,收费广场的横向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2a)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2b)所示。传力杆的设置不应妨碍相邻混凝土板的自由伸缩,钢筋表面应作防锈处理。

    5.3.3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 -1/3 ,不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 -1/4槽口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填缝料性能等因素而定宽度宜为8mm槽内应填塞填缝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槽口可一次锯切成型。高速和级公路槽口宜二次锯切成型在第一次锯切缝的上部宜增设宽7 -lO mm的浅槽口,槽口下部应设置背衬垫条,上部应用填缝料灌填,其构造如图5.3.3所示。

    5.3.4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者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胀缝条数应根据膨胀量大小设置。胀缝宽宜为20 -25mm,缝内应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的构造如图5.3.4所示。

    5.3.5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横向缩缝传力杆的尺寸、间距和要求与胀缝相同,可按表5.3.5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50 - 250mmo

    5.4交叉口接缝布设

    5.4.1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宜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宜保持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当出现错缝、锐角板时,宜加设防裂钢筋和角隅补强钢筋

    5.4.2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在直线段连续布置-3条胀缝。

    5.5端部处理

    5.5.1混凝土路面与桥涵通道及隧道等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为-10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将板厚增加20%,如图5.5所示

    5.5.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1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10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过渡板。过渡板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板间的横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3条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

    2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 -15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8m

    5.5.3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应设置不小于3m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应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小于200mm,如图5.5.3所示。过渡板顶面应设横向拉槽,沥青层与过渡板之间应站结良好。

    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板相接处的接缝内宜设置直径5mm、长700mm、间距400mm的拉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2条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

    5.5.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锚固结构。端部锚固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地梁或宽翼缘工字钢梁接缝等形式。

    l钢筋混凝土地梁依据路基土的强弱宜采用-个,梁400 - 600mm,梁高1 200 - 1 500mm,间距000 - 6 OOOmmj地梁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应连成整体。其构造如图5.5.4-1所示。

    2宽翼缘工字钢梁的底部应锚入钢筋混凝土枕梁内,工字钢梁的尺寸、错入深度应依据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厚度选择,枕梁宜长3000mm、厚200mmj钢梁腹板与连续配筋棍凝土面层端部间应填入胀缝材料。其构造如图5.5.4-2所示。

    5.6填缝材料

    5.6.1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易变形、复原率高和耐

    久性好的材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用泡沫橡胶板、沥青纤维板;其他等级公路也可

    选用木材类或纤维类板。

    5.6.2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教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

    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的能力、便于施

    工操作的材料。高速公路、-级公路宜选用硅自同类、聚氨醋类填缝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

    路可选用聚氨醋类、橡胶沥青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料。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

    6.1普通混凝土面层配筋

    6. 1. 1普通混凝土面层基础薄弱的自由边缘、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主线与臣道相接处或与其他类型路面相接处,可在面层边缘的下部配置钢筋。可选用根直径为12 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上1/厚度处并不小于50mm,间距为100mm,钢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6. 1.所示。

    6. 1. 2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的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角隅以及承受极重交通的水泥混凝土面层缩缝的角隅,宜配置角隅钢筋。可选用根直径为12 -16rn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小于50rnm,距边缘为∞阳,如图6. 1.示。

    6. 1. 3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混凝土面层底面的问距小于800mm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各1. 5H+ 1. 5m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双层钢筋网,上下层钢筋网应分别设置在距面层顶面和底面114 ~ 113厚度处,如图6. 1. 3-1所示。构造物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在800 ~ 1 600mm时,应在上述长度范围内的混凝土面层中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应设在距顶面114 ~ 1/3厚度处,如图6. 1. 3-2所示。钢筋直径宜为12mm,纵向钢筋间距宜为100mm,横向钢筋问距宜为200mm。配筋混凝土面层与相邻混凝土面层之间应设置设传力杆的缩缝

    6. 1. 4混凝士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1200mm时,在构造物两侧各1. 5H+ 1. 5m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应设在距面层顶面1/4 ~ 113厚度处,如图6. 1.所示。钢筋尺寸和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6. 1.条相同。

    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2.1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应按式(6.2.1)确定

    6.2.2纵向和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直径,直径差不应大于4mm。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2.2的规定钢筋的最小间距宜为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

    6.2.3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钢筋应设在面层顶面下113 -112厚度范围内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设在接近面层顶面下113厚度处。

    2横向钢筋应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3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宜大于35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

    4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 -150mm

    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3.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量应按下述要求确定:

    1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缝隙平均宽度不大于0.5mm

    2横向裂缝的平均间距不大于1. 8m

    3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4满足上述要求所需的纵向配筋率,中等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6% -0.7%,重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7% -0.8%,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8% -0.9%,极重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9% -1. 0%。冰冻土也区路面的配筋率宜高于一般地区0.1%。所需配筋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

    5连续配筋混凝土用于复合式面层的下面层时,其纵向配筋率可降低0.1%

    6.3.2横向钢筋的用量应按2.1条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施工时固定和保持纵向钢筋位置的要求。

    6.3.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均应采用螺纹钢筋,直径宜为12-20mm。当钢筋可能受到较严重腐蚀时,宜在钢筋外涂环氧树脂等防腐材料。

    6.3.4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钢筋距面层顶面不应小于90mm最大深度不应大于112面层厚度,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接近90mm

    2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50mm,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5

    3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宜不小于10倍(单面焊)或倍(双面焊)钢筋直径,焊接位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

    4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 -150mm

    5横向钢筋应位于纵向钢筋之下;横向钢筋间距宜为300- 600mm,直径大时取大值。

    6横向钢筋宜斜向设置,其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可取

    6.3.5相邻车道之间或车道与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内,必须设置拉杆。该拉杆可用加长的横向钢筋代替。

    7材料组成与参数要求

    7.1一般规定

    7. 1. 1路面各结构层组成材料的原材料品质和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中有关条款的规定。

    7. 1. 2路基和路面各结构层混合料的各项设计参数取值,应按有关试验规程的试验方法实测确定,其标准值按概率分布的85%分位值取用受条件限制无法通过试验取得数值时,可参照经验数值范围,结合工程经验分析确定

    7.2垫层材料

    7.2.1防冻垫层所采用的粒料(砂或砂砾)中,小于075mm的细粒含量不宜大5%

    7.2.2排水垫层的粒料级配应同时满足渗水和反滤的要求。

    7.3基层材料

    7.3.1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 5mm,水泥用量在不掺粉煤灰时不得少于170kglm 28d弯拉强度标准值宜控制在2.0 -2 5MPa范围内。碾压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6.5mm

    7.3.2水泥稳定粒料、级配碎石或砾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 1. 5mm小于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小于4. 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液限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小于。承受极重、特重和重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 -6%;中等和轻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

    7.3.3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7%;小于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石灰与粉煤灰的配比宜1:2 -1:4;粒料与石灰粉煤灰的配比宜为85: 15 - 80: 20

    7.3.4沥青混凝土基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9.0mm 26.5mm的混合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 1. 5mm的混合料,沥青混凝土夹层宜采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9.5mm 13.2mm的混合料。各种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宜适当增大

    7.3.5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 1. 5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2%;小于2. 36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水泥剂量宜为9.5%-11%

    7.3.6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19.0mm 26.5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2%;小于0.6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小于2. 36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5% ;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沥青标号应选用50-70A,沥青用量宜为2.5% -3.5%

    7.4面层材料

    7.4. 1水泥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6.5mm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高速公路面层的用砂,其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宜低于5%。水泥含量不得少于300kg Im非冰冻地区)或320kg 1m3冰冻地区)冰冻地区的混凝土中必须掺加引气剂。

    7.4.2厚度大于00mm普通混凝土面层可分上下两层连续铺筑。上层厚度应不小于总厚度的1/3宜采用高强、耐磨的混凝土材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19mm

    7.4.3钢纤维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钢纤维长度的1/2 - 2/3并不宜大于16mm。钢纤维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不宜小于600 (600 - 1 OOOMPa)。水泥用量不得少360kg 1m3(非冰冻地区)或380kg 1m3 (冰冻地区)。

    7.4.4碾压混凝土面层混凝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9 .0mm,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 1m3 (非冰冻地区)或310kg 1m3 (冰冻地区)。

    7.4.5混凝土预制块的抗压强度不宜低于50MPa(非冰冻地区)或60MPa(冰冻地区)。砂垫层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3 - 3.0的天然砂,4. 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应大5%,含泥量不应大于5%

    7. 5材料设计

    7.5.1士和粒料的回弹模量应采用重复加载三轴压缩试验测定。土试件的尺寸应为直径100mm、高200mm(最大粒径不超过19mm),粒料试件的尺寸应为直径150mm 300mm

    7.5.2元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的弹性模量应采用单轴压缩试验测定。试件尺寸应为直径100mm、高200mm或直径150mm、高300mm。水泥稳定类材料的试件龄期应采用90d,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试件龄期应采用180d,测定前试件应浸水ld

    7.5.3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应采用周期加载单轴压缩试验测定试件的尺寸应为直100mm、高150mm

    7.5.4按经验数值范围确定路基和路面各结构层的各项设计参数值时,可参照附录取值。

    1依据土的类别选取路基的回弹模量值时,可参照附录E. 0.1取值。按土类由表E.0.1-1查取回弹模量经验参考值,并按路床顶距地下水位的距离由表E. 0.1-2查取路基的湿度调整系数,二者相乘后得到回弹模量值

    2依据粒料类别选取粒料层的回弹模量时,可参照附录E. O.,按材料类型由表E. O. 2-1取值

    3元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或底基层的弹性模量,应采用考虑结构层收缩开裂后的有效模量,可参照附录E.O.表E. O. 2-2取值。

    4基层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值,可参照附录E.0.2表E. O. 2-3取值。

    7.5.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合料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7.5.5)确定。

    8加铺层结构设计

    8.1一般规定

    8. 1. 1在进行旧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之前,应调查下列内容:

    1公路修建和养护技术资料:路面结构和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及养护历史等

    2路面损坏状况:损坏类型、轻重程度范围及修补措施等

    3路面结构强度:路表接缝传荷能力板底脱状况面层厚度和混凝土强等。

    4巳承受的交通荷载及预计的交通需求:交通量轴载组成增长率等。

    5环境条件:沿线候条件地下水位以及路基和路面的排水状况等

    6桥隧净空:沿线跨线桥以及隧道的净空要求等

    8. 1. 2地表或地下排水不良路段,应采取措施改善或增设地或地下排水设施;旧混凝土路面结构排水不良路段应增设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8. 1. 3加铺层设计应包括施期间维持通车的设计方案与交通安全组织管理等。

    8. 1. 4废旧路面材料应充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8.2路面损坏状况调查评定

    8.2.1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应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评定

    板率的调查和计算可按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 JTJ 073 . 1 )的规定进行应采用错台仪量测接缝两侧板边的高程差,量测点的位置在错台严重车道的右侧边缘内300mm处,以调查路段内各条接缝高程差的平均值表示该路段的平均错台量

    8.2.2路面损坏状况分为个等级各个等级的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的分级标准见表8.2.2

    8.3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调查评定

    8. 3.1旧混凝土面层板的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应采用弯沉测试法调查评定,弯沉测试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

    8.3.2测定接缝传荷能力的试验荷载应采用设计轴载的一侧轮载,将荷载施加在邻近接缝的路面表面,实测接缝两侧边缘的弯沉值。应按式(8.3.2)计算接缝的传荷系数。

    8.3.4板底脱空可根据面层板角隅处的多级荷载弯沉测试结果,并综合考虑自即泥和错台发展程度以及接缝传荷能力进行判别,可采用雷达、声波检测仪器检测板底脱空状况。

    当采用藩锤式弯沉仪的条件受限时,也可选择在清除断裂混凝土板后的基层顶面进行梁式弯沉测量而后按附录B( B. 2. 5)反算,或者根据基层钻芯的材料组成及性能情况依经验确定

    8.5加铺方案选择

    8.5.1根据使用要求及旧混凝土路面的综合评定结果,可选用分离式或结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及沥青混凝土加铺方案,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5.2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面层板的平面尺寸及接缝布置合理,路拱横坡符合要求时,可采用结合式混凝土加铺方案分离式混凝土加铺方案或沥青混凝土加铺方案。

    8.5.3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等以上时,或者新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不同、接缝形式或位置不对应或路拱横坡不一致时,可采用分离式凝土加铺方案或沥青混凝土加铺方案。

    8.5.4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次等以上时,可采用沥青混凝土加铺方案。

    8.5.5加铺时必须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应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浆填封板底脱空,磨平错台,清除旧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松散碎屑、油迹或轮胎擦痕,剔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

    8.5.6加铺时,对于检测有明显板底脱空的路段,应采用压浆材料填封板底脱空,浆体材料应具备流动性好、早期强度高、无离析、元泌水、无收缩等特性。

    8.5.7当旧水泥混凝土面层损坏状况严重时,宜选用打裂压稳方案或碎石化方案处治旧混凝土路面,根据公路等级和交通状况,将处治后的旧路面用做改建路面的基层或底基层。

    8.5.8打裂压稳改建方案,打裂后应使75%以上的旧混凝土板产生不规则开裂,相邻裂缝形成的块状面积为0.4 -0.6m碎石化改建方案,破碎后应使75%以上的旧混凝土板破碎成最大尺寸小于400mm的颗粒。

    8.6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

    8.6.1沥青加铺层可设单层或双层沥青面层,至少有一层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可根据需要设置调平层,在路面边缘宜设置内部排水系统。

    8.6.2沥青加铺层与原水泥混凝土面板之间宜洒布改性沥青,加强层间结合,避免层间滑移。

    8.6.3应根据气温、荷载、旧海凝土路面承载能力、接缝传荷能力等合理选用下述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l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

    2在加铺层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纤维及橡胶等改性剂

    3在旧混凝土板顶面或加铺层内设置应力吸收层、聚醋玻纤布或者土工织物夹层。

    4沥青加铺层下层采用大粒径沥青碎石。

    8.6.4沥青加铺层厚度应兼顾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和减缓反射裂缝的要求确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最小厚度宜100mm,其他等级公路的最小厚度宜80mm

    8.6.5沥青加铺层下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析应按附录进行。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应采用旧混凝土路面的实测值,按.4节规定的方法确定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应满足式(3.0.4)要求。

    8.6.6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应按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进行。

    8.7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

    8.7.1在旧混凝土面层与加铺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隔离层材料宜选用沥青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40mm

    8.7.2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应按新建混凝土面层的要求布置。

    8.7.3加铺层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钢纤维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

    8.7.4加铺层和旧昆凝土面层应力分析,应按分离式双层板进行,计算方法见附录B. B.5。旧混凝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应采用旧混凝土路面的实测值,按8.4节的规定确定加铺层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 0.8要求加铺层的设计厚度,应按加铺层和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均满足式(3.0.4)的要求确定。

    8.8结合式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

    8.8.1宜采用镜刨喷射高压水或钢珠、酸蚀等方法,打毛清理旧混凝土面层表面,并在清理后的表面涂敷新结剂,使加铺层与旧混凝土面层结合成整体。

    8.8.2结合式加铺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加铺层的接缝形式和位置应与旧混凝土面层的接缝完全对应和对齐,加铺层内可不设拉杆或传力杆

    8.8.3加铺层和旧混凝土板的应力分析,应按结合式双层板进行,计算方法见附B.旧混凝土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标准值以及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应采用旧混凝土路面的实测值,按8.4节规定的方法确定。加铺层的设计厚度,应按旧海凝土板的应力满足式(3.0.4)的要求确定。

    8.9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8.9.1旧沥青路面可采用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加铺层铺筑前应对较严重的车辙、拥包进行统刨,对坑槽和网裂较严重的路段应进行结构补强

    8.9.2在旧沥青面层与水泥混凝土加铺层之间应设置调平层。调平层材料可选用沥青混凝土等。

    8.9.3加铺层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钢纤维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

    8.9.4旧沥青路面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可按附录(B. 2. 5)计算确定,并按照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加铺层设计。

    8.9.5超薄水泥混凝土加铺层的厚度宜为80 -130mm,面板平面尺寸宜为2.5m x1. 0m,切缝深度宜为面层板厚的11 -1/缝宽宜为-5mm,无需封缝

    附录交通荷载分析

    A.1交通调查与分析

    A. 1. 1可利用当地交通量观测站的观测和统计资料,或者通过实地设立站点进行交通量观测和统计,获取所设计公路的初期年平均日交通量(双向)及其车辆类型组成数据,剔除轮及以下的客、货运车辆交通量,得到包括大型客车交通量在内的初期年平均日货车交通量(双向)。

    A. 1. 2轮及以上车辆交通量的方向分配系数应根据实际调查确定,如确有困难可在0.5 -0.6范围内选用

    A. 1. 3可依据设计公路的车道数,按表A.确定轮及以上车辆交通量的车道分配系数

    初期年平均日货车交通量(双向)乘以方向分配系数和车道分配系数,即为设计车道的年平均日货车交通量(ADTI)

    A.1.4可依据公路等级功能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分析,预估设计基准期内的货车交通增长趋势,确定设计基准期内货车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A.2轴载调查与分析

    A.2.1可通过实地设立站点进行各类车辆的轴型调查和轴重测定,或者利用该地区或相似类型公路已有称重站的车型轴型和轴重测定统计资料,获取设计公路的车辆类型、轴型和轴重组成数据,以及最重轴载和货车中占主要份额特重车型轴载

    A.2.2各类车辆按轴型称重和统计时,可采用以轴型为基础的轴载当量换算系数法计算分析设计车道使用初期的设计轴载日作用次数随机统计3000轮及以上车辆中单轴、双联轴和三联轴等不同轴型出现的单轴次数,并分别称取其单轴轴重可按单轴轴重级位统计整理后得到轴载谱,并按式(A.2 2-1)计算确定不同轴重级位的设计轴载当量换算系数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河北保定灵雨寺街289号      邮编:071001